close

 

20140627-002-Ebola-20142014

 

伊波拉病毒肆虐 全球專家束手無策

http://www.stormmediagroup.com/opencms/news/detail/2ee32123-fdbd-11e3-92d0-ef2804cba5a1/?uuid=2ee32123-fdbd-11e3-92d0-ef2804cba5a1

 

楊芬瑩 2014年06月27日 15:37

全球聞之色變的伊波拉(Ebola)病毒,2014年年初開始肆虐西非國家幾內亞、獅子山共和國與賴比瑞亞,累計造成635人感染、399人死亡由於致死率高、沒有疫苗可以抵禦,而且潛伏期長達21天,無法事先採取斷然預防措施,因此世界衛生組織(WHO)呼籲,非常需要採取激進行動來遏阻病毒擴散,同時警告周邊國家馬利、象牙海岸、塞內加爾、幾內亞比索4國應有所準備,以防疫情入侵國境。

 

 

當地「無國界醫生」(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)組織負責人詹森斯(Bart Janssens)說:「疫情已經失控!」擴散程度前所未有。伊波拉病毒1月起現蹤幾內亞南部雨林,2月疫情向南蔓延,獅子山、賴比瑞亞的病例逐漸增加,這些國家醫療資源缺乏、水準低落,也增加了疫情控制的難度。

 

 

 

此外,當地民眾不信任外來協助,甚至會拿石頭攻擊醫療人員,以至於疫病調查並不順利。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(Conakry)3月傳出疫情時,一度順利壓制,如今疫情出現多達60個地方,不像過去侷限於特定偏遠地點,比較容易隔離感染。

 

 

 

官員相信,伊波拉這次出現西非能夠流竄3國邊境,乃因為病毒最初現蹤的叢林,距離人口200萬的科納克里與其他大城市不遠,加上附近還有一個國際機場,可能讓帶原者發病前,就帶著病毒四處移動。不幸中的大幸是,感染者在潛伏期間,並不具傳染能力。

 

 

伊波拉病毒被美國疾病管制局(CDC)列為生物安全第4級病毒WHO指出,這種病毒致死率為25%-90%。過去疫區多位於中非近熱帶雨林的偏遠村莊。伊波拉病毒人畜共通,最初症狀類似流行性感冒,會發燒、喉嚨痛、疲倦,然後出現肌肉疼痛、嘔吐腹瀉、內外大出血等症狀,發病後可透過血液及分泌物傳播出去

 

 

病人發病末期劇烈出血、嘔吐、腹瀉,種種病況相當駭人,10天內就可能死亡。這次西非疫情致死率約6成,倖存者後遺症也很嚴重,同時高度威脅醫療人員生命安全。伊波拉病毒1976年首次出現於剛果叢林,至今無法確認真正帶原宿主,學界有人認為果蝠可能是病毒自然宿主。

 

 

 

無國界醫師組織3月起,陸續派駐300多名人員與40噸設備與補給,協助當局對抗疫情,但第一線工作人員警告說,這些資源遠遠不足以控制病毒爆發趨勢。對於是否成功控制疫情,醫界判斷的依據是,潛伏期2倍時間(42天)沒有出現新病例。7月初WHO將於迦納召開非洲11國高層會議共商抗議對策。

 

 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伊波拉病毒蹂躪西非:史無前例、失去控制

http://www.stormmediagroup.com/opencms/news/detail/e114eae9-0332-11e4-8645-ef2804cba5a1/?uuid=e114eae9-0332-11e4-8645-ef2804cba5a1

閻紀宇 2014年07月04日 12:22 1324 點擊數

伊波拉病毒蹂躪西非:史無前例、失去控制

西非賴比瑞亞伊波拉病毒肆虐,民眾抗議政府應對無方。(美聯社)

非洲西部三國近來伊波拉(Ebola)病毒疫情大爆發,累計死亡人數高達467人,從鄉村蔓延至都會地區。當年率先發現伊波拉病毒的科學家形容這一波疫情「史無前例」、國際救援組織則擔心「失去控制」。
 
 
 
派歐特(Peter Piot)博士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主持人阿嫚普(Christiane Amanpour)專訪時說:「這是疫情第一次在西非如此大規模爆發,第一次3個國家同時傳出疫情,第一次連國家首都也淪陷。
 
西非三國疫情,由上而下分別為幾內亞、獅子山、賴比瑞亞。藍色數字為病例數,紅色數字為死亡數。(CNN)
 
無國界醫師(Medecins Sans Frontieres)組織警告說,幾內亞、獅子山與賴比瑞亞的疫情已經「失去控制」,未來病例數只會再創新高。
 
公衛人員深入鄉間,調查疫情。(美聯社)
 
派歐特指出:「這個品系的伊波拉病毒致死率高達90%,是歷來最致命的病毒之一。」
 
剛開始的症狀類似流感,病人會發燒、腹瀉,但是很快就會惡化為無法控制的出血,最後病患就是死於出血。」
 
伊波拉病毒目前無藥可救,然而病患是透過近距離接觸感染,因此理論上不難追蹤防治。此外,簡單的衛生習慣就可以阻止疫情散播,例如用肥皂洗手、避免重複使用針筒、避免接觸死者遺體。
 
但是西非部分地區居民有為死者守靈,以及擦洗、擁抱、親吻死者等風俗,這非常不利於防治伊波拉病毒傳播。
 
因此這一波疫情爆發,代表各國公衛體系的失能。派歐特說:「對病毒的恐懼、對政府的不信任、對公衛體系的不信任,這些因素就和病毒本身一樣可怕。」
 
1970年代,派歐特還只是比利時安特衛普(Antwerp)熱帶醫學研究中心(Institute of Tropical Medicine)的年輕研究員,當時一位比利時修女病死在非洲中部的薩伊(今日的剛果民主共和國),派歐特拿到她的血液樣本。
 
派歐特回憶:「臨床診斷死因是黃熱病,我們也有設備可以分離出黃熱病毒。然而顯微鏡卻讓我們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,它的構造比較像某種蠕蟲。」這種新病毒是大塊頭,當時只有馬堡病毒(Marburg virus)差堪比擬。
 
伊波拉病毒(維基百科)
 
熱帶醫學研究中心將新病毒樣本寄給美國疾病管制局(CDC),後者證實它是一種人類前所未見的新病毒。伊波拉病毒從此問世,其名稱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部的「伊波拉河」(Ebola River)。
 
然而儘管醫學界已研究了40年,人類面對伊波拉病毒仍然有許多盲點,例如醫界至今無法斷定它最初的宿主,只推測可能是蝙蝠。派歐特指出:「如果我們無法確知伊波拉病毒在大流行時期之外,會埋伏在什麼地方,那麼我們就無法標定高風險地區。」
 
1979至2008年間,非洲的伊波拉疫情,紅點大小代表病例多寡。(維基百科)
 
對於目前3個疫情已爆發的國家,派歐特警告它們正面臨一場「超大型危機」,應該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,「我們必須實施軍事化的控管措施,將病患及其家屬隔離檢疫……其次,我們要動員社區的力量,資訊的傳播可以救人性命。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nson 的頭像
    Janson

    感恩上師恩德 , 感恩三寶 諸天地天 尊勝神明之加護

    Jan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